专业生产大棚农膜,西瓜专用膜,大棚膜
产品种类齐全,价格合理,深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

ob体育app官网下载

专业生产大棚农膜,西瓜专用膜,大棚膜。TEL:137-0643-1784

“重庆造”大棚蔬菜 不能仅做“绿”文章

点击次数:   更新时间: 2024-01-05 来源:PO膜关闭
产品详情

  】提高“重庆造”大棚蔬菜的竞争力、市场的占有率,让市民吃到更多“价廉物美”的本地菜,光埋头做“绿色”还不够,这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扶持农业发展,推进农业现代化,走特色农业之路;需要加大科技投入、大力培养或引进专业方面技术人才;努力打造一些知名蔬菜品牌等。

  “绿色环保”、“无公害”,这是市民在购买、挑选蔬菜时,*起码的要求。因为,重金属、农药含量超标、注入催熟剂等事件,实在让我们伤不起。

  “绿色环保、无公害,这是必须的!”与大棚蔬菜打了9年交道的林泽龙说。在他看来,要提高“重庆造”大棚蔬菜的竞争力、市场的占有率,让市民吃到更多“价廉物美”的本地菜,光埋头做“绿色”还不够,怎么样提高科技含量、如何提升本土品牌的知名度这些都是摆在他们及有关部门面前,必须要思考、解决的问题。

  记者走进渝北区大盛镇天显洞村,看到两块距离很近的“农业示范园”,分别占地200多亩、70多亩,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区,这是林泽龙公司的一个大棚蔬菜基地。

  这里,距离渝北两路城区有50多公里。10月22日中午,记者从两路出发,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这个大棚蔬菜基地。

  大棚里,工人们正忙着修剪一些发黄的草莓叶子。“草莓株苗是9月初才种上去的,种子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研制的,成熟后吃起来很爽口。”林泽龙和记者说,今年夏天,当大棚里的苦瓜成熟并上市后,他一口气将200多亩地都拿来种上了草莓。

  不远处,另一块大棚蔬菜区里,一片绿油油的株苗正在“茁壮成长”,“半个月前,我们相继种上了10亩萝卜、10亩苦荞、20多亩大头菜,还有莴笋、白菜等。萝卜*快可在春节前就上市,大头菜春节后上市,莴笋要明年3月才能上市”基地现场负责人,80后大学生小钟说起地里的这些“宝贝”,倒背如流,“因为重庆特殊的气候,我们一年只能栽种三季菜。现在种的是春季菜,明年3月种夏季菜,夏秋季节期间,再种一季速生菜,如瓢儿白等。”

  林泽龙的公司,还有3000多亩这样的土地,他栽种了果树、大棚蔬菜及绿化苗木。

  今年44岁的林泽龙曾是一名公务员。2003年初,他放弃了很多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,开始与蔬菜、果树等打交道。“因为,我一直喜欢农村的新鲜空气,喜欢田园风光。”林泽龙说,9年来,他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,“我种的不仅是蔬菜,还有欢乐!”

  “其实,很多市民有一个误区,认为只要从大棚里出来的蔬菜,有很多是反季菜,老板为了让蔬菜更好卖,便多次施肥、打农药。”林泽龙说,恰好相反,正是因为有了大棚的“保护”,将蔬菜与空气污染、病虫害等进行隔离后,大棚里的蔬菜,一般每季只需施两次肥,打*农药就足够了。“我们的蔬菜,在上市之前,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检测,合格后才能进农贸市场、超市。

  当初决定搞蔬菜时,林泽龙一开始就选择了钢架大棚,“这种大棚虽然成本比较高,但它保温效果好、产量高。”而在此前,重庆乃至全国的大棚蔬菜,均经历了从“小弓棚(由篾片搭建)”、“竹架大棚”、“钢架大棚”、“玻璃温室”的嬗变。

  记者在现场看到,大棚里的草莓株苗,连排栽种在长方形的槽子里,根部被黑碳般的微粒覆盖,大棚*外层为无滴膜,内装有防虫网,棚顶吊着植物生长灯,设有滴灌,还挂有温度计。

  “覆盖在草莓根部的黑色微粒,是取代土壤的基质,成分为碳、菌渣、有机肥等,基质下面铺有塑料。目的是让草莓与土壤完全隔离,减少因此带来的各种病虫害及重金属。”林泽龙介绍,这是一种在发达国家被普遍的应用到农作物生长的“无土栽培技术”,“用这种技术生产出的草莓、各种蔬菜,*的不同在于,它看上去外观更好看,而且少了病虫害及重金属,实际做到绿色、无公害。”

  “因为使用无土栽培技术,每亩的成本要比有土栽培要高四五千元。因此,这一技术在我市还没有被普遍的应用。但一些大棚蔬菜基地的老板,正在尝试。”林泽龙说。

  记者在现场还发现,这个“庞大”的大棚蔬菜基地,很多钢架大棚内都装有摄像头,分别安装在大棚的顶部。安装摄像头用来干什么,防小偷,还是观察蔬菜生长?

  “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。”林泽龙和记者说,因为基地面积太大,而且这些大棚随时需要工人进行播种、施肥、灌溉、修剪等,因此安装摄像头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基地的日常管理,“通过这一些摄像头,我们仅需坐在办公的地方,就能够正常的看到整个基地的情况。同时,我们也能够最终靠摄像头传回的画面,适时监控蔬菜的大致生长状况。”

  由于成本比较高,还没大量安装摄像头。“一旦条件成熟后,每个大棚都将安装。今后足不出户,就可远程监控,达到智能化管理。”

  近年来,随着无土栽培等技术的运用,每亩6000株草莓苗,可产2000斤左右草莓。“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。不过,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国内北方一些城市的科技大棚相比,我们的差距还显而易见。”林泽龙称。

  对此,渝北区农委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林华容称,客观地说,重庆本地的大棚蔬菜基本都是普通大棚,不能称为“科技大棚”,像“自动化升降温系统”、“自动施肥系统”等,我们都没有。“另外,我们的大棚蔬菜,除了松土时用到悬耕机,在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机械化程度也非常低,大多要靠人工作业。”

  林华容称,重庆的大棚蔬菜,科技含量很低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“我们*紧缺农业技术人员。”

  据介绍,“重庆造”蔬菜在重庆市场上的占有率只有50%左右。如果在淡季,这个比例会更低。“我们吃的蔬菜,还需要大量从云南、四川、海南、广东等地运进来。”林华容称。

  如何提高“重庆造”大棚蔬菜的竞争力、市场占有率?如何让市民吃上更多绿色、环保的“重庆造”蔬菜?渝北区农委有关负责人称,这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扶持农业发展,推进农业现代化,走特色农业之路;需要加大科技投入、大力培养或引进专业方面技术人才;努力打造一些知名蔬菜品牌等。

快捷导航

Quick Navigation